-阿漫啊

我所喜爱的,愿带给你欢喜。

自在,独行



许久以前,就收到朋友送的贾平凹先生的《自在,独行》一书,只是一直搁在家里,没有去看看,上学了也没有带走,就那么一直闲置家中。


其实,初见这本书,看见它的名字倒是挺喜欢的。人生在世,能有几许自在,一辈子,于每个人来说也不过是一场带着自我修行意义的独行。但实际上,并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地让生活自在,勇敢独行。因为人是群居动物。因为人有需要和被需要的需求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认识是向外部世界的探索。人在生活中无论进食、睡觉、迁移,以集体为单位,并且彼此间相互关照,相互协助。


“圣贤庸行,大人小心”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,群居需要一种平衡,嫉妒而引发的诽谤、扼杀、羞辱、打击和迫害,你若不再脱颖,你将平凡,你若继续走,走,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,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,尊你是神圣。神圣是真正的孤独。这既是独行的自在安宁也是独行的推波助澜,一步步促使着自己向前。但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,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。


这本书,贾平凹先生说写给生命的行者,但我个人觉得,这也是他自己的面世态度吧。他说: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,忽生忽死,忽聚忽散,短短数十年里,该自在就自在吧,该潇洒就潇洒吧,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,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啦;世上的事,认真不对,不认真更不对,执着不对,一切都似做空也不对,平平常常,如上山拜佛,见了佛就磕头,磕了头,佛像还是佛像,你还是你,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;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,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,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补充吧。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了这些玩物,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,而让我少了一点俗气,多一点灵感;日月交替一年,树就长出一圈。生命从一点起源,沿一条线的回旋运动。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,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。这一段有一段的话,无一不透露着贾平凹先生对生命规律的清醒认知,于对他人的启发之心。静静地做事,淡淡地做人,静静地生活……就像他在书中说最怕敲门声,“如今的来访者,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,若不得意,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。”来访者慕名而来,贾平凹的文章和字,在他们眼里是金钱,是高官厚禄;他已不再是一个作家,而是一件可以交易的商品,甚至他已不再是一个人。我想,作者本人应该是极大悲哀了,他没有办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。这种被打扰的生活大概是谁都不会喜欢的……


全书写情感、聊爱好、谈社会、说人生,有俗世的智慧,也有生活的趣味。作家以一个独行者的身份,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,从孤独、行走、生死、慈悲、天地、人文等角度,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安慰。全书文字通俗质朴,作者笔下的每一座山都拥有特立独行的灵魂,每一朵花都是不同样的婀娜,每一株草都是别样的苍翠欲滴。一花一世界、一叶一菩提,大抵如是。看过之后,记忆最深刻的是祭父与纺车声声这两篇。母亲与父亲对“我们”兄弟姐妹的那种关爱,是在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少一点的。从小我的记忆中鲜少有我的父母的身影,小时候很小就在学校住宿,许多时候,许多人会问我是不是会想念家人,会想念父母,我会笑笑对他们说没有过。听到后,他们也是尴尬一笑,我想大抵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冷情之人。可是试想一年不曾见过几面的人,即使是父母又怎么会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呢。关系再好,经时间的冲洗也最后会变得不堪一击。我不是冷情之人,但我也不会埋怨父母,没有给我那样和谐而安宁的家庭环境,我一直都理解他们……


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,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,孤独的人总有一-丝落寞留存在心底。他在《朋友》中写道:“人之所以是人,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,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,因为出了门,门外的路泥泞,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。”而在《好读书》中,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,能晓人生之难,有自知之明,有预料之先,不为苦而悲,不受宠而欢,寂寞时不寂寞,孤单时不孤单,所以绝权欲,弃浮华,潇洒达观,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。此时,贾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独的真义,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。


贾平凹曾说过,“失去了真情,散文就消失了。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,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,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”。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,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、情感、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。读贾平凹的散文,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,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;读贾平凹的散文,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,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。

评论

热度(2)